衡水暖房子工程:让城市更有温度
寒冬腊月,衡水市桃城区某老旧小区的张阿姨家中,温度计稳稳指向20℃。而在两年前,这里冬季室温常跌破零下15℃,玻璃窗结满冰花,老人需裹着棉被看电视。这一变化源于衡水市近年来实施的"暖房子工程"——通过系统性改造老旧小区供热设施,让数万居民告别"冷屋子",迎来"暖冬"。
破局:从"冰窖"到暖居的民生工程
2022年起,衡水市将老旧小区供热改造列为二十项民生实事之一,采取"停暖即开工"的攻坚模式。恒通热力公司对全市老化管网实施"外科手术式"更新:替换锈蚀管道、加装智能温控阀、升级保温材料。以桃城区为例,28个老旧小区同步施工,改造面积达69万平方米,相当于97个标准足球场的供热 *** 被重构。工程采用"分户控制"技术,居民可像调节空调一样自主调节室温,既避免热量浪费,又解决末端用户"冷热不均"的老大难问题。

攻坚:政企协同破解"施工密码"
面对老旧小区空间狭窄、结构复杂等难题,市住建局创新"三同步"工作法:供热管网改造与天然气加装、外墙保温、道路硬化协同推进。在景县国税局家属院,施工队采用"微创手术"策略,利用红外定位仪避开地下电缆,将开挖面积压缩60%。为减少扰民,90%的焊接作业选择在白天非休息时段完成,夜间用临时保温膜覆盖作业面,确保居民不间断取暖。这种精细化作业使工程进度较原计划提前45天,被省住建厅列为"城镇更新示范案例"。

蝶变:温度数据背后的民生温度
改造后的效果立竿见影。据2024年采暖季监测,参与首批改造的5294户居民,室内平均温度提升12℃以上,部分顶楼住户实现从"穿棉袄"到"穿单衣"的跨越。更值得关注的是隐性效益:人民医院呼吸科数据显示,改造小区老年患者感冒就诊率同比下降38%;某小学教师反馈,学生作业完成质量因室温改善显著提高。这种"温度红利"还延伸至经济层面——采用新型保温材料后,居民采暖费平均节省20%,相当于每户每年少支出400元。

长效:智慧供热托举"可持续暖冬"
当前,衡水正将改造经验升华为长效机制。全市供热调度中心引入"智慧脑"系统,通过5800个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管网状态,预警准确率达98%。在阜城县改造项目中,创新采用"地热+燃气"双热源互补模式,既保障极端天气下的供热稳定性,又减少碳排放约1.2万吨/年。市城管局负责人表示,未来三年将投入9.6亿元,实现老旧小区供热改造全覆盖,让"20℃民生温度"成为衡水冬季标配。

站在新的采暖季回望,暖房子工程已超越单纯的技术改造,成为衡量城市治理精度的温度计。当79岁的李大爷在改造后的书房挥毫写下"春风送暖"时,这幅对联或许正是对这项民生工程最生动的注脚。